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董百川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观点】艺术之外的融汇贯通

2021-09-15 09:10:41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董百川 
A-A+

​  要不要执着做一个杰出的艺术家?我觉得执着于做艺术家其本身没有问题,关键在于生活方式和知识素养不要局限于艺术家固体的范畴。

  艺术人应该面向人文、融于艺术。即艺术家或艺术批评家,在知识素养上,不要局限于只了解艺术类的东西,应把眼光放在文学、文化、历史、哲学、政治、科学、经济等作为公民全方位的视野;在生活上也不要只跟艺术圈打交道,更不要像当下的年轻艺术家那样,生活的轨迹就是从美院到艺术区。脱离社会,没有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去体验生活和历练人生。艺术家或从事艺术理论批评的,首先不要把自己当作艺术家来看待,而是作为一个广义的文化人或普通人,学习和体验一切;懂得艺术之外的社会和作为普遍的人的意义上的人性,但这一切最后归根要融进艺术里。艺术家首先不把自己当艺术家的积累,但最终都是落实到艺术作品里,艺术理论和批评家最终也把艺术之外的各种人文理论素养,总结到艺术理论上的创新性思考。

  随着艺术区的兴起,大批的年轻艺术家毕业后就直接搬到艺术区租工作室,其实这种模式方法并不可取,这样往往会让一个艺术家脱离社会,每天只跟艺术圈里的人在一起,不知道作为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人是什么。而艺术区内又是同质的人相交,大家相同职业,在艺术和人生经验近为相似,最终彼此的艺术和观念大同小异,作品的格调差异无己。

  当然,现在盛行个人主义,艺术家不再像二三十年代欧洲或六七十年代美国那样的群体交往,每个艺术家只跟画廊和签约机构发生关系,艺术家不来往,没有一定的交流平台和生活圏子,如此也会让艺术家和人文脱节,这也是西方80年代后没有大的艺术潮主要原因。但像中国近十年来艺术区域模式的大量兴起,而又相互贴得太近,往往会产生机械式的艺术产品。

  艺术群体性的社会交往,最好的模式是欧洲二三十年代的巴黎,以及美国六七十年代的纽约,艺术家们住在老城区,租的房子彼此邻近,但街区不是艺术区,大家作为个人还是混杂在市民社会,充分体会作为一个普通市民的时代感受,因为住得近,大家还是能经常在彼此工作室和附近的咖啡馆交流艺术的。中国的85新潮一代,运动是在美院时期搞的,但他们都是大龄学生,在进美院前,已经完成了作为一个艺术家之外的工人、农民的社会人的体验。80年代美院还没有什么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介绍,所以“八五”一代上美院时,很多佼佼者读了大量文史哲书。

  现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,除了一些技法外,其内涵基本是苍白的,既缺乏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对社会和时代深切的感受,又缺失作为一个文化人广义的思想视野。从12岁开始的考前班,到美院,到艺术区,一切都把自己搞得太像艺术家。但真正艺术的突破,往往都有赖于,艺术之外的人生经验和泛人文的理论素养。简单说,学习艺术史,并不是告诉你要做什么,艺术史是告诉你不要做什么。在美院学习什么,是为了毕业后不要再做学习到的东西,而是要从艺术之外,发现可以创造新的艺术经验和思想。

  但现在年轻艺术家从考前班、美院到艺术区,其实整个过程,仍然是一个画班青年,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。从美院到艺术区,做纯艺术人,纯过了头,这种类型的艺术家和艺术,既没有另辟蹊径,也毫无创造力。因此,不要把自己搞得太艺术。真正的艺术家,是生活和学习于艺术之外。恰恰融于艺术作品之中!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董百川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